鄭惠國老師 (Dr. Ooi-Kock Teh) 實驗室介紹

鄭老師實驗室合照,右下角就是老師本人

鄭老師是個道地的馬來西亞人,看過老師的閱歷後,不禁會驚呼老師豐富且精彩的生活與經驗!一共待過英國、日本、瑞典、德國等多個國家,現在落腳於台灣,在植微所也待了一年半載的時間,讓我們透過訪問來更深入了解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吧!

學經歷簡介:
🔹2016-2021 Assistant Professor, Hokkaido University, Japan
🔹2015-2016 Postdoctoral Researcher, IPB, Halle, Germany
🔹2013-2015 Postdoctoral Researcher, SLU, Sweden
🔹2010-2013 JSPS Research Fellow, Kyoto University, Japan
🔹2007-2010 Research Officer, Malaysian Palm Oil Board, Malaysia
🔹2003-2007 D.Phil 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, University of Oxford
🔹2000-2003 B.Sc. Faculty of Science, Universiti Malaya

2003-2007 馬來西亞 🛬 英國 🛬 馬來西亞

在馬來西亞讀完大學,畢業時拿到國家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讀植物科學博士,返國後義務性需為國家服務,當時到馬來西亞棕櫚油局當研究員,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,但老師卻嚮往更有挑戰性的工作,因此期滿後,便申請到日本海外擔任研究員。

2010-2013 🛬 日本

在日本京都大學做了2年半的博後,京都是一個充滿寺廟、神社與櫻花的文化古城,京都人有著自己的堅持與驕傲(說京都是日本的天龍人一點都不為過)。雖說大部分的時間都專注於研究,但該看的景點還是都沒錯過,特別大推下雪後的京都,實在美不勝收!

和同事出席日本生化化學大會會議(左一)
開心地跳日本舞

2013-2015 🛬 瑞典

後來應徵到瑞典農業科學大學,跑了半個地球抵達瑞典,根據老師的說法,瑞典相當適合居住,無論是經濟發展、生活環境、福利制度等各層面都非常好(更棒的是還有北極光可以看,可惜老師最大的遺憾是沒能親眼目睹)。瑞典一切都很完美,但受限於當時制度,合約期滿若沒有轉教職就只能另闢出入,因此進而前往德國。

2015-2016 🛬 德國

對德國的第一印象就是:稅超高!高達42%!(等於快要一半的薪水都上繳國庫,真是不敢相信!)IPM位於德國東邊的一個城鎮,民風相對純樸保守,外國人也不多,當時正值難民議題沸沸揚揚,當地人對外來人多少有些派斥與敵意,因此在德國也待的算是相對短的時間。

2016-2021 🛬 日本

2016年後又回到日本,這次來到北海道。在北海道大學身兼教學及研究工作的同時,也深刻體會日本當地的文化(以及日本人的拘謹),在此也大推北國景色與風情。

2021~ 🛬 台灣

在遊歷了許多國家之後,現在來到了台灣,落腳中研院植微所,老師特別提到這其中收到許多支持,一路走到了現在,並建構起一個「蘚為人知」的實驗室: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kock-lab/home


在英國時,經過3小時的博士口試後,和實驗室的博後開心合照。

為何對植物有興趣?起初怎麼進入植物學研究領域?

馬來西亞過去是英屬殖民地,因此大學時很多老師都是留英的,其中特別景仰的兩位老師剛好都是從英國返國,除了因而對英國產生一些憧憬外,同時也在這兩位授課教師的身上體會到,相較於對動物進行研究,自己對植物比較有興趣(因此,從原先研究動物「癌細胞」跳槽改為研究「植物」,這樣轉換的軌道算大嗎?)

老師的專業領域/現在正進行的研究方向?

對「苔蘚」進行研究是從日本北海道實驗室的時候就開始了,利用苔蘚來研究植物怎麼發育,尤其是葉片上有成千個細胞,這些細胞要如何相互合作,才能發育成形,其中又主要以細胞壁為研究對象,包括細胞壁如何感知外界環境、如何在細胞擴張時,維持細胞不脹破等。

此外,老師也特別對於植物的幹細胞能在植物體內不斷分化、修復受損有濃厚興趣,幹細胞的存在讓植物一方面不斷的自我更新,另一方面分化成許多成熟的細胞或組織,才能使植物保持長壽。

#老師在此重申,吃植物幹細胞能讓人抗老回春的迷思,完全是不實訊息!

工作之餘個人興趣、嗜好

老師唸書時期拉過大提琴,後來曾經想過要學豎琴,只是因為學費太貴而作罷!前陣子對烘焙有興趣,只是真正做蛋糕後才發現添加的糖份都多的嚇人;一直以來最大的興趣就是上班做實驗(老師對科學的熱忱是假日都來上班的喔!)以及整理打掃家裡!(在此突然想到心理學家說過,打掃可有緩解壓力和焦慮的功能。)

對於未來考慮走研究這條路的學生,是否能提供建議?

在選擇走科研這條路前,一定要先確立志向,問問自己是否對研究真的有興趣,將來是否不計犧牲時間、成本作研究,而不是作為逃避進入職場的選項。另外,最重要的就是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」,身體力行表達對研究的喜愛,甚過千言萬語。

💡科研雖然不是一條容易的路,但堅持下去能開闊眼界,收穫滿載。

想瞭解更多有關鄭惠國老師的資訊,歡迎前往:

「蘚為人知」實驗室: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kock-lab/home
Twitter: @KockTeh